欢迎访问集团网商讯

QNAP TBS-h574TX评测分析:E1.S、M.2双用 TBT+10GbE速度实测

金融科技 2024-02-051253yu66841

疫情期间用过TS-h973AX 这台CP 值超高的机种好一阵子,也第一次尝试使用QuTS hero。近期QNAP 又推出一台很具看头的All Flash NAS,TBS-h574TX。All Flash NAS 不是一个新概念,他或许不会取代所有机械硬碟,但普及只是价格和时间问题。前几季SSD 价格来到周期低点,虽然现在慢慢回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长远来看SSD 还是会下来的。

我第一次知道这台TBS-h574TX,是在去年COMPUTEX 2023 QNAP 摊位,看到这台外观小巧的机种。但他规格非常亮眼,采用5Bay E1.S,10GbE + 2.5GbE 双网路,前后各一个Thunderbolt 4,以及强悍的处理器i5–1340PE,再配上16GB RAM。

很特别的就是他采用E1.S 的规格,而不是常见的M.2。这对于想使用企业级SSD 的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帮助,可以在有限的5Bay 中装入更高密度的储存载体。但是QNAP 也没有因此放弃M.2,随机器出厂就安装M.2 转卡给消费者,对于想要使用高速、经济实惠M.2 的消费者来说,可以无痛衔接。

整台NAS 官方标示2.24kg,我现在实测重量是2,238g,加上五条SAMSUNG 980 Pro 1TB 后重量是2,294g。首先重量是真的不轻,虽然叫NASbook,但是我不会想带他出门。不过结合后面会再提到他的效能和应用,我觉得他很适合给DIT 来使用。

特别是有DIT 车,那么在室内工作场景中移来移去,这样的重量、尺寸,都很适合。你可以想像5~10kg 的iMac,你不太会把他带到外面工作,但是放在桌上、DIT 车上移来移去,还是OK 的。

我满佩服QNAP,可以在规格中将标示的重量精准到10g 的单位,实测也的确差不多。不要说笔电、NAS 这样动辄kg 重量以上的产品,厂商标示和我们实测经常会遇到差距超过100g。就连手机大概200g 左右的产品,经常也有差距超过10g 的情况。

这次没有逐一量他每个零件的重量。但是可以看到重量主要来自于铝挤型的外壳、中间主板层架和散热片。外壳就是一个大大的铝挤型,四周圆润的造型也不错,但是表面处理我会希望更细一点,抗刮-10,换取精致度+50,不然现在他的顶部整面就是个金属砂纸。整体坚固程度是超乎我预期,他看起来很有科技感,但绝对不是一个娇滴滴的玩具。

电源是外置的,我个人喜欢内置型。满惊艳的是,这次提供的这颗120W 电源非常小巧,为FSP FSP120-ABBU3,标示输出19V ⎓ 6.32A。重量也非常轻,包含不可拆的线,实测仅有216g。

设计

整体机构设计相当巧妙,装配的公差和手感也都很棒,拆装的过程非常享受。不过要拆到里面就会破坏保固贴纸,大家就不要轻易尝试咯。

主机板的背面。CPU 是Intel Core i5–1340PE。其实规格跟大家在笔电上看到这颗i5–1340P 很像,是属于28W 的P 后缀。采用Intel 7 制程,4P8E 16T。

铜底铝挤型散热片,透过螺丝固定在SPCC 夹层。

TBS-h574TX 主机板的正面。

记忆体使用FORESEE LPDDR4X 单颗4GB,四颗16GB On Board,没有升级空间,也不能更换,这点比较可惜。但i5 预设给得也满够的16GB,整机价格是$58,500。另外i3–1320PE 配12GB DRAM 的版本价格是$48,500。i3 12GB 这个版本有一个限制,就是在QuTS hero 中Inline Deduplication 这个功能不能启用,因为这个功能他需求至少16GB 才能启动,甚至官方建议是要用32GB。我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知道16GB 用这个功能的感受如何。

如果撇除掉这点,以及开一堆Docker 来说,我觉得记忆体给得超级够,我测试传输时即便做到一些极端的测试,大概才用到2GB。PCH 是与CPU 一起的,OPIO x8 Gen2 频宽是4GB 左右。

影像输出配合CPU 自带的Xe 内显,理论上可以做到4K 60Hz 输出。不过这边采用ASMedia ASM1442K,最高只支援到4K 30Hz。我是觉得很可惜啦,60Hz 跟30Hz 的流畅度差在实际体验会差非常多,这真的是遗珠之憾。

Intel 已经把两个group 的Thunderbolt controller 整合进CPU 本身,因此厂商只要加上retimer(Intel JHL8040R)就可以了。这两组是独立频宽,跟以前那种单一频宽share 不一样。

这两组Thunderbolt 4 Networking,相当于又多了两组10GbE 的网路,对于Mac 或Thunderbolt 工作流来说,真的是绝配。

网路部分,2.5GbE 使用Intel I225-V(SLNMH)。

10GbE 则为Marvell AQC113CS。

根据QNAP 官网可以看到每个Bay 都是PCIe Gen3 x2,因为没有看到其他Switch,所以合理推断应该就是PCH 出来的10x PCIe 分成五组,并不是走CPU 直连出来的PCIe Gen4。CPU 直连出来的PCIe Gen4 虽然有8 Lane,但他其实只是两个Partition,所以就设计给2.5GbE 和10GbE 了。

当然厚工(搞刚)一点,是可以反过来设计,把速度比较慢的2.5GbE 和10GbE 移到PCH 底下。CPU 原生的8x PCIe Gen4 全部拿来跑SSD,可以切出更多SSD 来安装,甚至单条PCIe Gen4 速度都跟PCIe Gen3 x2 相同。

但这样就要加上例如Series 的Switch,这种IC 一颗都很贵,再加上额外的散热成本和利润,整机价格很可能就会超过$70,000 了。况且还要考量到一点,除非PCH 下有打算装入更多10GbE、25GbE、40GbE 之类的,不然CPU 与PCH 的bandwidth 就只有4GB/s。那么变快的SSD 频宽除了NAS 内档案互传速度变快,剩下其实帮助不大。

散热方面,后方两颗风扇为SUNON MF40201VX-1Q090-S99,是12V 40mm 的风扇。

前方一颗风扇为Power Logic PLB07016B12HH,是一颗12V 70mm 的风扇。

测试方法

简单看个测试范例,这次使用Blackmagic 档案大小5GB,AJA 则分为4GB 和64GB。另外以网路磁碟机传输,都是测试写入NAS 中的动作,一个是48.11GB 的FCPX。另一个23.12GB 整包都是4K 影片素材的资料夹。有些还有测试透过网页连线的速度测试,但后还发现速度影响不大,就没有把每一个情境都测,以下就列出比较有价值的资讯呈现。10GbE 和2.5GbE 除非是Windows 的测试主机自带10GbE,其他测试都是以Mac 透过QNAP QNA-T310G1T 转接10GbE,进入TP-Link TL-SX105 再连接到TBS-h574TX。

SSD 部分使用五条SAMSUNG 980 Pro SSD 1TB。循序读写可以到7,000 和5,000MB/s,过往看过这条的评测,随机4K 的表现也很好。虽然这次每条SSD 到频宽只有PCIe Gen3 x2,但作为测试,这样可以确保SSD 不会成为任何测速的瓶颈。像980 Pro 这样单面颗粒的SSD,在散热的加强上对玩家来说是比较简单、好处理的。

效能实测

首先测试五条作为RAID 0,以10GbE 的方式连线,速度都有稳定发挥到10GbE 该有的1,000MB/s 水准。CPU 占用率大概是10% 以内,根本是小菜一碟。

接着以Thunderbolt 连接,事情开始变得有趣。测速软体成绩都有大幅提升,甚至到70%,达到1,600~1,800MB/s,这几乎是10GbE 的两倍了。其中又以写入尤为明显,甚至超越了读取速度。实际传输档案的也有拉出差距,分别进步20%、35%。

之前我有实测过,在同一TBT 频宽下,Thunderbolt External SSD 不会因为有外接一个4K 60Hz 的萤幕而被明显降低速度。但是在Thunderbolt Networking 的情况下,我还真没试过。iMac 上有两个Thunderbolt USB-C,两个USB-C 本身是share 频宽的Thunderbolt。其中一个接到TBS-h574TX,另一条则接到CalDigit TS3+,透过DP 到4K 60Hz 的萤幕。看起来测速软体都有受到一些影响。而实际传输FCPX 反而变快,这应该是上面RAID 0 本来跑得不够快,才造成落差。素材档案传输也有受到一点影响,但对实际感受应该不大。

这边两组测试,分别是把档案从NAS 拉到外接SSD,以及反过来操作。我还先拿双模的TBT/USB SSD 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第一颗SanDisk Professinal 1TB 还真的不行,反覆排除掉档案格式之类的各种可能性后,在其他电脑都读得到,但在NAS 无法。接着尝试以OWC Envoy Pro FX 连接,这颗也是双模,嘿~就可以了,速度表现也不错。但是他里面资料挺满的,我必须拿个空的SSD。

后来我是拿TEKQ Raide SSD,他是单纯的Intel JHL6340 的Thunderbolt SSD,测得数据如上。总得来说,SanDisk 那颗可能不相容,在正常情况下速度约1,000MB/s 出头,比USB3.2 Gen2 10Gbps 快一些。

因为我之后主要是以2m 的Thunderbolt Cable 连线到主机使用,我想确认、对比一下跟普通1m 以内的Thunderbolt Cable 比起来,会有什么差。我使用的是NODA 的2m Thunderbolt 4 Cable,连接到iMac。实际测起来,跑分软体的成绩是没什么大减损,甚至部分项目都是互有来回。FCPX 速度降低满多的,大概剩下一半,约500MB/s。我又反覆测了几个不同FCPX 专案档,其他几个专案档平均起来也有跑到1,000MB/s 的水准。这个误差跟档案本身关系可能比较大,或许是太多细碎小档案,应该不是机器问题。素材档案的传输时间,秒数完全相同。

QNAP 官网产品页面有呈现测试单一Thunderbolt 和两个Thunderbolt 的表现,设备写得满清楚的,不过没有提到用什么方式测得。看起来两个Thunderbolt 可以跑到3,000MB/s。我觉得这相当于三个10GbE,也超过25GbE 了。

实测我是以AJA 来测速,两台电脑同时对同一Volume 发起进攻。但是没办法做到完全同步,这点也请大家理解。因为两个TBT 频宽虽然互不干扰,但跑比较快的电脑先跑完写入后,就开始跑读取。第一台电脑跑完后,NAS 也只要服务一台设备而已,没那么严谨。但整体数据还是有一定参考性,因为实际测试过程从比较慢的电脑上的监测软体观察,并没有因为第一台电脑跑完,速度就变比较快。在以往单纯测试Thunderbolt external SSD 的速度上,Intel Chip 是绝对比Apple Silicon 还快的。这次在Thunderbolt Networking 情况下,看起来Apple Silicon 会好一点,还有待进一步更严谨的测试。

而回到实际应用面,基本上都在10GbE 的效能以上,真的是可以把一个TBT 看作是10GbE 来用。而且看起来同时使用,效能发挥也都略比10GbE 还好。而在这么大的使用压力下,RAM 的占用率在2GB 以内,CPU 的占用率则约50% 左右。

用类似的测试方式,我尝试把TBS-h574TX 上四个高速传输都吃满,找来四台电脑,兵分四路进攻。这个测试方法有他的局限性,但去掉MacBook Air M2 因为跑最快,第一个开始跑读取。以及iMac 走2.5GbE 最慢,后面根本是他一个人独享。CPU Peak 也只有到43.6%,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惊人,TBS-h574TX 是真的可以hold 住四个I/O 同时传输。

而在实际传档案方面,我让两个Thunderbolt 和一台10GbE,三台装置同时拿FCPX 档案写入NAS,同样因为无法像iPerf 那样设定一段时间内的测试而失准。但实际三台电脑传输时间差异不大,最慢的在第50s 完成传输。保守一点来说,这代表TBS-h574TX 在50s 秒内处理完145GB 的档案写入,相当于2,955MB/s,真的是猛。

我个人会选择用RAID 0 来做事啦,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也会选择RAID 5,优缺点大家自己取舍。这边测试将四条SSD 做RAID 5 的数据,大家可以跟前面RAID 0 相同测试条件的数据对比。除了典型的读取较慢,剩下写入其实看不出什么差异。

我也测试一下机器内部的传输速度。我将一条SSD 作为System,剩下四条,两条一组作为一个RAID 0 Volume,开出两个。理论上这样两条RAID 0 可以做到PCIe Gen3 x4 4GB 的频宽,加上OPIO 也是4GB,我会希望可以看到3,000MB/s 左右的速度。实际透过网页操作QuTS hero,将档案复制到另一个Volume。测得的秒数以FileStation 的Task 显示为准来换算。传输FCPX 档案的速度约497MB/s,传输素材的速度是986MB/s。FCPX 的档案特性会让传输速度较慢,可以理解,但传输素材的速度也不理想。CPU 占用率最高不超过15%,但距离我理想的3,000MB/s 有不小差距。

我想看看单条SSD 作为一个Volume 的速度。实测居然比两条RAID 0 还好。如果说FCPX 专案档因为他的特性,容易有波动我们先忽略。但以大档为主的素材,表现提升60%。从仅有的粗略测试,并不是很严谨。他可能不见得真的有问题,但如果你想两条组一个Volume,建议要再多测试看看。

最后这组测试只有测速软体,没有实测档案传输。如果是单条SSD 的情况下,用Thunderbolt 对单碟读写,速度是可以达到1,500MB/s 以上,与两条、四条的表现差不多,有发挥出PCIe Gen3 x2 的速度。

我承认我对噪音是比较在意,再加上Apple 现在不管是在MacBook Air 做Fanless,还是Mac Studio 那种安静到不行,又能有超强效能,我真的是被惯坏了,容忍度比以前更低。

虽然QNAP 官方情境图是将TBS-h574TX 放在桌上使用。个人认为这个想像过于美好,实际即便是静音模式、没有狂暴起飞时,放桌上我也受不了。

效能强,势必就是有这些代价,而且他做小了机身,就不能选太大的风扇,要增加散热只能拉高转速,噪音自然会上来。不过平常他也不会起飞啦,大多数人或许是可以接受他平常的声音。除非是像上面那种很极限,四路I/O 一起总进攻,长时间一直对他读写操他,不然按照预设的风扇调教,平常是都不会起飞的。

针对我个人耳朵过于敏感这点,我计画是放在桌子底下原本放NAS 的小空间,可以让我尽量远离风扇声音。当然这个距离在好几年前规划时,就已经考虑到Thunderbolt 2m 的极限,这是目前业界主流最长的距离。当然我知道Thunderbolt 线还可以做更长,除了Apple 那条TB4 Pro Cable 3m $4,890,一般最长只能买到像NODA 这种2m 的线。

在使用型态上,我是满希望QNAP 出的底座,让我可以把他立起来放,节省空间。如果你能接受风扇声,打算放在桌上用,我更推荐要立起来使用,桌面空间是寸土寸金的。

总结

总结来说,TBS-h574TX 真的是效能很强的NAS。虽然5Bay 看起来很少,但上面也解释道所有可能性和考量,算是个必然的选择。而价格上我也很难客观评价他贵还是便宜,要问我主观,的确是比我预期贵。但是他的技能树点得很偏,不是传统NAS 会做的那种平衡,很难说服拿来跟5Bay、6Bay 四、五万的NAS 来比较。他的使用受众和应用场景偏向第一线工作储存备份,有点像DAS 的感觉,这些都是传统NAS 做不到的。而这样的CPU 和I/O 规格,很多十几万的机架电脑也都不见得会有,体积又做得超小,当然也牺牲掉维修和升级性。

所以我觉得不管怎么说,都太难评价他便宜还是贵。只能说,加上SSD 以后,就像相机加镜头也要个小十万,如果经常在用又是必要设备,你根本没办法说他贵,他只是单价高。

我建议大家最主要还是要认清自己的需求,确认自己工作流是不是像我一样有多台Thunderbolt 装置,也有好几台10GbE 电脑和10G Switch,就会觉得对应到TBS-h574TX 根本是绝配,所有规格都能发挥到极速,能发挥所有价值。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99 集团网商讯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36119号-9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